随着全社会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厚德载物思想愈加深入人心,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价值追求。但追根溯源,何谓德,德的内涵是什么,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,我们为何仍要养德,等等,恐怕有些人未必能完全知其所以然。既然我们要崇德向善,我们有必要把养德与生活的关系了解清楚,以便更好地知行合一。
何谓德——德的客观属性是“好生”我们古人通过长期的仰观天文、俯察地理,发现自然的基本规律是阴阳消长、循环往复、生生不息,自然而然地遵照这个规律运行就叫德,我们古人叫做“好生之德”,《尚书》提出“天道福善祸淫”。比如,自然界寒来暑往中生养万物,迎来春华秋实,顺之则表现为有德而昌盛,逆之则表现为失德而败亡。
我们古人取法自然,从天人合一的角度,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的产物,也必须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来运行,概况为厚德载物,以此去感应天地大道的生生之仁。由此由古圣先贤量化为仁义礼智信“五德”,并经过长期的“人事可凭,天道不爽”历史周期验证,融入我们民族血脉之中,成为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文化印记。
古人经常会用“君子”来代指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人,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,说谁“缺德”是最不可接受的耻辱。
德在人类社会表现为一定的规则,但她不是人为的主观规定,也不是人为的强制束缚,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。由于古人深刻认识到,德是客观的,崇德是为自己好,所以,古人在无人监督下,依然发自内心去践行。
为何要养德——德为万事之本当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拉近了时空距离,给人类带来了空前便捷,人类是否还需要养德?答案是肯定的,不仅需要,而且是必须的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贵为万物之灵的人性没有变,生生不息的天道没有变。德作为万事之本,无论时代如何发展,都不会过时,特别是物质丰富了,容易让人眼花缭乱,人的德行更要跟上,人才能幸福持久。
一是有德才有厚福。《易传》中说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。”《论语》说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《大学》中说:“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。”说的就是修养自己的德行,定能积累福气。因为福分其实是德换来的,有德才有福分,才有一切。《中庸》指出:“故大德,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。”
二是有德才有所得。《大学》中说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”朱熹说:“德者,得也。”所以,一个人要想获得功名利禄,必先在根本上着力,那就是养德,根本打得牢固了,然后才能枝繁叶茂。在中国文化中讲,人得到的一切都是用自己的德行和福分换来的。德足够了,福气自然而然就来了。《射雕英雄传》中的主人公郭靖,与欧阳克相比,傻不拉几的,但最后抱得美人归,还成为一代大侠。实际上,只要留意,生活中像这样傻人有傻福的例子也比比皆是。为何有的人为了得到费尽心思,感觉很艰难,说到底还是德行不够。所以,古人讲,“吃亏是福”,“吃苦是福”,讲厚德载物是有真正内涵的。
三是有德才能无患。《道德经》说过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谚语云: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相随。”正是有这种敬畏,所以,历史上“四知先生”“不欺暗室”“我心有主”等古圣先贤辈出。相反,“无德而禄,殃也;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”,德行不修,必然在健康、事业、子嗣等方面带来麻烦乃至灾祸。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,有的人虽然生尽办法得到了,但却守不住,或者承载不了,甚至还为此带来疾病、牢狱等灾祸。
养什么德——德之要在于“爱人”古语云:“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。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”这为我们指明了修养德行的方向。
一是养善良。孔子曰“仁者爱人”,老子曰“上善若水”。善良首先就是具有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追求,多思报效国家和社会,做到“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”;其次是关心帮助别人,比如扶危济困、敬老爱幼等,心中长存爱人之心;其三是坚持正确义利观,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当然,一个人能力有大小,但只要有这种心,从这点出发,修仁德,行仁义,必能仁者无敌。
二是养谦德。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中,唯独谦卦没有凶象。要修恭敬心,对万事事物都保持一份尊重,不能骄傲和傲慢;要修怜悯心,对弱者保持恻隐之心,对没有任何关系和因缘的众生,经常想着带给他们慈爱、温暖和欢乐,不能恃强凌弱;要修感恩心,感恩自然和社会的馈赠,知足知止。
三是养俭德。司马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: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,但不能浪费。要节约每一个物件,减少不必要的消耗,使之物尽其用,节流惜福。当然,这不是让过苦行僧的生活,随着社会发展,应当改善生活条件,但不能挥霍浪费。
如何养德——养德先养心我们一般人认为,“万般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”,其实,命运的遥控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,但这个命运开关不在烧香祷告上,孔子说过:“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”,这个命运开关在于我们如何用积德累功来启动,即古人说说:“福田由心耕”“命由己作,福自己求”。
一是修心。古代非常重视修心,皇帝住的宫殿就叫养心殿。强调修心,并非是唯心主义,而是把主观偏见修掉,让心回归平静。凡事不能急躁,不能急于求成,遵循事物本来的节奏,像太阳一般,东升西落,徐徐而行,心平气和。修德是一种心灵的修炼,只有内心清净,才能培养起善良的品质,积累起厚福。
二是反躬自省。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”当我们明白了仁的道理,就在自己人生的大道中修习仁德,勇敢地去行持,遇见不顺时,多反省自身,多改正自己不足,多宽恕别人,不能怨天尤人。
三是慎独。《中庸》里面有句话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简单来说,就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,即使没有人监督,也要做到表里如一,严守本分,不做坏事,不自欺欺人。这是养德的本来面目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