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在国际清洁能源转型中,既是推动力量,又有一些潜在的挑战,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,既闪耀着光芒,又藏匿着锋芒,咱们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,重新塑造着全球的能源版图。
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火车加快了脚步,也让大家不得不重新看看这个古老文明里涌现出来的新能量。
中国的光伏产业园里,长达好几公里的生产线一眼望不到边,机械臂正精准地装配太阳能电池片,运输车辆不断穿梭,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到世界各地。
这里可不是电影里头那种未来工厂,而是真实展现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场景。
一
这十年来,中国基本上把清洁能源技术的核心供应链拿在手里,全球超过八成的太阳能光伏板都在这边制造,像多晶硅、硅片这些重要环节的份额更是超过九成。
这种“领先”地位在电动汽车行业里也特别明显,比亚迪在2025年前半年全球销售额达到了214.6万辆,海外市场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多出了132%。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是38.1%,储能电池的产量则稳居世界第一名。
这种垂直整合带来的直接效果,就是全球清洁能源价格出现了“哗啦啦”狂跌的局面。过去十年,太阳能发电的花费几乎省掉了九成,风能的成本也降了七成左右。
中国的企业借助大规模生产和技术升级,把原本贵得离谱的绿色能源变得越来越平民化。到了2024年,中国在清洁能源上的投资已经冲到6250亿美元,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,差不多每一分钟就有120万美元投进这场能源变革里头。
在鄂尔多斯的煤矿深处,庞大的矿车日夜不歇地运送着黑色的煤炭,这里被称作中国能源安全的“核心”,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中心。
虽然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很猛,但煤炭依然占据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3.2%,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在全球能源紧张的时候,对煤炭的依赖格外突出。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爆发后,中国加快了新煤电厂的审批流程,光是2023年就新增了6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。
不过,这些煤电厂多数被划定为“调峰电源”,不是用作持续的基础负载,而主要是用来应对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带来的挑战。
中国的能源转变方式有点特别,体现为“增量替代”格局:一边保持能源总消费不断增加,一边优先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新上的需求。
到2025年第一季度,风电和光伏的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火电,非化石能源发电的装机占比也突破了60%。
因为中国经济规模很大,短时间内煤炭的用量可能还会持续上升,这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排目标既期待满满,又有一些担心。
二
在德国图林根州的一块空地上,一座崭新的光伏厂正紧锣密鼓地建起来,这也是欧盟推行“去中国化”清洁能源供应链的重要一步,但费用太高,导致进展挺慢。
数据显示,欧盟本土生产光伏组件的成本比中国高出60%,而且库存堆积的问题也很严重。这种“脱钩”以及“避风险”的做法,在欧美国家逐渐变得越发激烈。
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斥资3690亿美元,支持本土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,欧盟的“净零工业法案”则提出到2030年,40%的清洁能源技术需求要靠本地生产来满足。
不过呢,这些政策要短时间内见到明显效果还挺难的,因为中国在光伏、电池啥的领域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。对中国来说,扩展清洁能源产业到全球,不光是个经济机遇,也是个战略布局。
凭借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中国在巴基斯坦、越南等国搞了不少光伏和风电的工程项目。不过,这样的扩展也招来了不少争议,比如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这个事儿,就因为环境保护和债务压力被不少人抨击。
在宁夏的荒漠戈壁上,有个占地2000亩的“超级充电宝”正在跑着呢,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分布式模块储能站,装机功率达200兆瓦,能量容量是400兆瓦时。每年它可以存下1亿度绿色电力,差不多相当于5万户家庭一年用电的总量。
储能技术的不断突破,正逐渐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的问题,到2025年上半年,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已经突破了100吉瓦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0%。像压缩空气储能和钠离子电池这些新兴技术,也都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。
这些新技术不仅让电网更稳固,还带出了虚拟电厂、光储充一体化等新鲜业态,不过,储能行业也遇到不少难题。
目前中国储能项目的平均回报率不到8%,还比不上社会资本的预期,所以,搞出个能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,成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。
三
站在2025年的角度看,中国的清洁能源变革已经获得了全球的关注,光伏装机达到11.1亿千瓦,电动汽车数量达到了3000万辆,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也升至35.9%。
不过,未来还真不是一帆风顺的,像怎么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,又能做到减排目标?又该怎么应对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,避免被卡脖子?再者,储能这些硬核技术方面的短板,也得想办法补上。
国际能源署预测,到了2030年,中国的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会达到36亿千瓦,这差不多就是再建立一套“中国电网”。
这得每年新增2.5亿千瓦的装机容量,也就是说每天得建起一个百万千瓦的电站。
中国还得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,到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对于一个还处在工业化后期的国家来说,这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完成的任务之一。
中国的决定将彻底改变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,要是做得好,就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一条可以借鉴的转型路子;要是不行的话,全球气温升高的目标就会变得岌岌可危。
正如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所说:“中国的能源发展,代表着整个世界的能源走向。”在这场没有硸烟的能源竞争中,中国既是关键人物,也是最终的裁决者。
它用制造业的“肌肉”推动着全球的绿色变革,也用庞大的碳排放总量考验着人类的智慧。
未来十年里,咱们中国能不能做好发展和减排的两个事儿,搞得旗鼓相当,那可是关乎整颗星球的命运啊。全世界都在屏住呼吸,密切关注着这个关键时刻。
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