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如今的中国投资圈,主动权益管理规模最大的团队,不在上海、不在深圳,而在北京金融街17号17层。
这里是国寿资管的办公地,也是一家千亿级私募机构的决策中枢。
这里的核心决策团队不仅决定着三期过千亿的鸿鹄基金的投向,也打理着国寿资管麾下几个重磅权益产品的投资管理。
这里是中国价值投资的“堡垒”,红利股的“高地”,同时也是超大资金投资实战的“指挥部”。
而这个指挥部中的核心人士,最近又有了新的动向……
巨头鸿鹄、持仓罕见作为千亿级别的鸿鹄基金,在过去两年时间里,始终保持着业内最大单体权益产品(主动投资)的纪录。
但他的投资线索“暴露”的非常稀少。
一方面,背靠中国人寿、新华保险两家险资巨头,同时和国寿资管团队“千丝万缕”,鸿鹄基金自2024年2月正式运作以来,就被认为是A股未来长牛行情的“压舱石”。
另一方面,坐拥千亿资金量级,鸿鹄基金却十分“低调”,显露于上市股东大股东名单的次数少之又少,目前仅现身于中国电信、陕西煤业、伊利股份、中国神华、中国石油、大秦铁路等大盘股的名单中,且单票最少持股市值不低于18亿元。
手握如此庞大的资金,却未在其他个股上大举建仓,这一现象引发市场“高度关注”。
“核心操盘手”四处“出击”来自资事堂搜集的公告显示,鸿鹄基金的核心“操盘手”在近几个月十分忙碌,频繁调研上市公司,或许为未来鸿鹄基金的“进攻”做足了准备······
鸿鹄基金的管理人是国丰兴华,全职员工人数为11人,但其中最核心的岗位目前由国寿资产派出。
公开信息显示:国丰兴华的法定代表人是杨琳,她目前同时担任中国人寿资管的权益投资部总经理。
杨琳的投资经验非常丰富,她1969年8月出生,博士学位,1994年即加入中国人保信托投资公司,先后在期货部、市场开发部、投资银行部任职。2001年,她开始在中国人寿多个部门担任管理职务,负责过风险管理部、战略规划部、宏观策略部、研究部和权益投资部。
长期在投资一线指挥和实战、投资经验极为丰富的杨琳,大概率会是前述团队权益投资的核心人物。
调研踪迹,既多且新资事堂通过整理公开信息发现:鸿鹄基金核心人物杨琳自2025年6月以来,已至少对11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深入调研。
这点既在情理之中,也出乎外界意料。
一方面,作为千亿大盘基金的直接管理者,国寿资管的权益核心人物,杨琳大概率有相当多的管理实务需要介入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既然要做投资决策,不接触一线实际,又如何能做好决策?
从这个角度说,杨琳亲身出来调研不仅合乎情理,且值得高度关注,因为至少反应了她和她背后的“超级资金”的所思所想,兴趣所在。
创新标的多,创新技术多根据资事堂的统计,杨琳亲自调研的上市公司形式包括现场、远程线上等方式,并与被调研企业的高管团队进行了交流,具体的公司包括:
能辉科技(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商);
新莱应材(高纯及超高纯洁净应用材料供应商);
美好医疗(医疗器械组件及产品制造商);
电科数字(数字化转型服务提供商);
凯立新材(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);
华明装备(电力设备制造商);
雅本化学(精细化学品生产商);
因赛集团(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);
三羊马(物流服务企业);
英杰电气(电气设备制造商)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电科数字两次出现在杨琳的调研名单中。
总体来看,上述公司主要是科技创新企业,多数是分布于创业板、科创板的中小市值公司,与“传统认知”中对险资偏好“大票”有所差距。
目标是“绘就产业链地图”?有业内人士对资事堂表示:买方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调研,远不止于寻找买入信号。对于鸿鹄基金这样的大型机构而言,通过调研产业链的上下游公司,能够交叉验证行业景气度,精准定位关键环节,这张“产业链地图”能帮助他们提前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。
换言之,机构调研上市公司并非简单地“选股票”,而是系统地“绘地图”,从而精准定位每一家公司的价值坐标。
顺着上述逻辑,我们可以摸索出鸿鹄基金的杨琳调研记录中透露的某种“规律”。
其一,从能辉科技的光伏领域,到英杰电气的充电桩业务,再到华明装备的电力设备,杨琳对新能源产业链的调研覆盖了发电、输电、用电等多个环节。
此种调研踪迹,多多少少显示出这家险资对新能源产业的持续看好,也透露出险资偏好长期确定性强的特点。
其二,这家险资私募对高端制造的“材料+工艺”企业有着偏好,其中新莱应材、凯立新材和雅本化学均属于材料和化学制品领域,这些公司都在各自细分领域拥有技术壁垒,均可以辐射到“硬科技”投资机会。
观察这些上游企业,可以洞察一个关键逻辑: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背景下,谁掌握了核心材料与工艺,谁就掌握了价值链的制高点。
其三,人工智能趋势下的投资机会,自然也受到鸿鹄基金的“放大镜”研究,杨琳连续两次调研的电科数字,以及因赛集团,均涉及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。这类能够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企业,自然成为长线资金“驻足”研究的对象。
千亿私募的“投资锋芒”依据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推断,鸿鹄基金对三类成长型投资机会有相对“浓厚”的兴趣,即新能源、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。
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寿、新华保险的公告中找到交叉验证的信息。
10月中旬,上述两家均披露了超预期的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,并进行了业绩分析。
比如,中国人寿指出:“公司积极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,······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,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,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。”
新华保险则分析称:“积极响应保险资金入市的号召,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,增配能够抵御低利率挑战的优质底仓资产”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人寿特别点出的“新质生产力”,与杨琳的调研轨迹高度契合,亦为鸿鹄基金的潜在布局提供了清晰的“注脚”。
除了表述上的“交叉信息”,另有一个佐证:“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-传统-普通保险产品-005L”的持仓动向。后者的投资多年前就覆盖了中小创企业。。
考虑其巨大的规模和投资可见度,外界普遍认为上述账户是中国人寿旗下一个保费收入的“资产池”;在A股市场的十大股东名单中可见度颇高,截至2025年6月末,总计在144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名单中出现。
更具关联性的是,杨琳本人曾任职于中国人寿资管部门,其投资理念与老东家一脉相承。进一步梳理发现,前文提及的美好医疗、英杰电气等被调研公司,正是该保险产品的重仓标的。
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透露出一个信号:虽然鸿鹄基金尚未在前十大股东名单中“显露”对中小盘股的持仓,但他背后的团队对于新能源、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已经关注已久了。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