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下班就躺平刷剧,现在雷打不动来上课!”今年22岁的付红玲家住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,下班后去社区服务中心三楼上夜校,成为这位职场新人的新选择。如今,在学习家政收纳、美妆课程的同时,她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,让下班后的时间“长”出了新的可能。
\n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改变,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居民们的生活。近日,重庆市政协“凝心聚力巴渝行”采访团走进渝北社区,实地打探当地建设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的生动实践。
\n渝北社区位于观音桥街道中心地带,近年来,通过对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江北纺织厂仓库进行改造利用,对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居民住宅进行更新,打造集居民服务、社区食堂、文化展览、夜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体,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、获得感,成为观音桥街道打造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的首选“试验田”和首个“样板”。
\n旧社区换新颜。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摄
\n这一创新实践的背后,离不开政协的积极推动。
\n今年1月的江北区政协全会期间,致公党江北区委会提交了《关于江北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路径的建议》的集体提案,该提案被确定为江北区政协年度重点提案。“我们提出此提案,源于对江北区超大城市治理短板的深入思考,意在聚焦痛点,破解江北区超大城市治理难题。”作为提案《江北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路径的建议》的执笔人之一,致公党江北区委会委员张宜华说道。
\n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进程中,江北区全力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建设工作,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点任务,印发《江北区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创建工作方案》等配套方案。
\n“超大城市治理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维。”江北区政协委员、观音桥街道办事处主任钱鹏在采访中介绍,针对渝北社区流动人口占比超60%、青年聚集的特点,在做好“一老一小”服务基础上,特别打造青年友好场景:通过“社区合伙人”计划吸引专业人士共建共享,让有志之士都能参与社区治理。“这种因地制宜的开放模式,正是打造‘15分钟生活圈’的核心路径。”
\n社区食堂。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摄
\n这种治理创新在渝北社区得到生动印证:如今走进渝北社区,你可以去北仓文创街区感受文艺与烟火气的交融,在保留工业遗迹的图书馆里翻阅书籍,在涂鸦墙前拍一张时尚大片;去社区服务中心,有智能设备为居民提供热腾腾餐食的社区食堂,以及24小时智能自助健身房;智能监控可以守护独居老人,托育班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,年轻人则能在茶艺课、插花班中收获生活雅趣。
\n社区服务中心内有丰富的活动。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摄
\n下一步,江北区将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,重点深化惠民安民富民服务,计划完成9个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建设,让超大城市治理的“江北答卷”更具温度与质感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实习生 宋思宇
\n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