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:夫子张
昨天最大的事儿,就是生育补贴。
虽然每年补贴3600+,但蚂蚁肉也是肉,毕竟聊胜于无。
网友们纷纷叫好、转发、点赞,觉得利国利民很暖心。
不过不管接不接受,我们催生的最好时间都已经错过。
接下来夫子就跟大家聊聊,咱们当初为啥错过了最好的时间。
1.两通
催生这种事儿一定得考虑通胀、通缩。
60后、70后,他们在通胀中工作,在通缩里退休。
从经济角度来说,这样的体验、人生、周期堪称完美。
通胀时,工资日益增长,资产不断升值;通缩时,手握高退休金,又能享受低物价。
先通胀、再通缩,人生就会比较爽,如果先通缩、再通胀,人生就会比较灰暗。
对生育最有执念的60后、70后群体,恰好又赶上了计划生育。
有能力生的,有意愿生的,但是当时的大背景又不让你生。
16、17年的生育高峰,算是60后、70后生育潜力的最后一波直接释放。
此后虽然已经彻底放开,想生的生不动,能生的已经完全不想。
2.房价
房价会吞噬生育资本。
房地产的资本化本质上是对劳动力的提前榨取。
底层逻辑是打工人用30年房贷透支本应投入到育儿领域的资源。
短短10年,居民部门杠杆率从30%+,暴增到60%+。
很多家庭房贷收入比已经达到50%+。
房价与生育率形成残酷的剪刀差:房价每平米涨1%,总和生育率跌0.03。
房价是当前家庭财富、资产最好的碎钞机,没有之一。
当住房从生存品变为金融品,中产家庭就被迫在“一套房”和“一个孩”之间二选一。
在碎钞这方面,如果房价是哥哥,那教育就是弟弟。
3.教育
最大的吞金兽是教育。
根据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》,全国0-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为53.8w。
夫子算过2.5岁的小夫子,总共花了多少钱(还不算妈妈花的)。
生他1.5w+,月嫂5.5w+,入托3.4w+,奶粉1w+,尿不湿0.7w+。
衣服0.4w+,食物0.2w+,营养0.3w+,出行0.2w+,婴儿车0.6w+,
洗护0.1w+,生病0.3w+,玩具0.3w+。娱乐活动0.3w+。
从出生到现在,累计花了14.5w+。
一线城市养娃成本是人均GDP的7倍+,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40%+。
早教、学区、课外辅导、竞赛培训构成了“少生精养”的教育消费产业链。
教育内卷背后是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持续走低,生育沦为高风险投资。
4.社会
家庭功能已经系统性解体。
代际责任链已经断裂,传统的“四二一”家庭结构已经坍塌。
2025年,80后父母需要同时抚养1.2名子女+4名老人。
现在为啥要发放育儿补贴?
我们社会托育覆盖率仅5%,远低于欧盟的35%。
双职工家庭平均每日育儿时间仅为1.2小时,远低于儿童发展需求的3小时。
而且996、007严重挤压育儿时间,生育女性的晋升几率直接降为34%。
对大部分打工人来说,育儿无支援,养老负担重,死局。
5.现实
90后、00后不一样。
关于成功人生的定义,养育后代在两者的选择权重中降至第7位。
自由、体验、事业、搞钱,在90后、00后的世界当中,远比生娃要重要得多。
从年轻人的马斯洛的需求曲线从生存层跃升到自我实现层。
生育已经不再是人生必选项。
大城市的生育困局要远比我们现象中要麻烦的多。
北上广深日均通勤耗时85分钟+,是同样低生育率东京的1.6倍。
打工人的时间已经完全被通勤、加班、碎片化社交切割。
不婚不育就成了最优选。
6.补贴
补贴存在边际递减效应。
明显看起来,咱们当前给出的补贴也并没有太多钱。
2024年,中国人均收入1.3w+美刀,3600块的年补贴仅占人均收入的3.7%。
这个钱杯水车薪,仅能覆盖一小部分的奶粉、尿不湿。
16年、17年全面二孩放开,多少妈妈为了生娃放弃了职场。
更要命的是,补贴发生在生育后,焦虑产生在生育前。
很多事儿,错过了也就错过了。
现代社会将时间、生产彻底货币化,而生育是唯一无法被加速的人类生产活动。
高房价是避孕药,残酷的职场是绝育器,但一切都是我们选的:
当时间被标上了价格,生命也便失去了重量,催生也就没了生存的土壤。
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